受國務院委托,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審查《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》(下稱“預算報告”)。
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、優化支出重點和結構、推動財力下沉……一系列更加有效、精準的政策安排,為今年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。
加力釋放“積極財政”信號
2022年,赤字率擬按2.8%左右安排,規模為33700億元,比2021年減少2000億元。“今年的財政赤字率雖然比去年有所下調,但考慮到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,以及通過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今年結存的利潤、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方式,財政支出規模是進一步擴大的,釋放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明確信號。”人大代表,山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劉興云表示。
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26.7萬億元,比上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。“2.8%的赤字率體現了政府在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的同時,保持我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決心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表示。
政協委員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,“一方面大幅度提高支出強度,另一方面適度降低赤字率,通過統籌財政資源,既做到了財政更可持續,又實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,進一步提升了政策效能”。
“今年的赤字率安排符合‘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’要求,服務于經濟長期穩定增長,有利于積蓄力量。我國目前宏觀杠桿率處于比較合理區間。”人大代表、山東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衛國說。
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馬海濤也認為,今年預算安排的目標實質是實現“穩增長”和“防風險”的動態平衡,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復雜困難局面留出空間,同時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,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。
減稅降費更大力度助企紓困
今年我國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,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.5萬億元。“減稅降費是支持市場主體紓困和發展的重要舉措。”政協委員徐和誼說,“相當于給予企業資金支持,加大了對企業創新激勵力度,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深刻體現。”
“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必將更大力度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,更大規模減輕中小微企業負擔,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進一步為經濟持續向好注入更多確定性。”政協委員、致公黨湖南省委會副主委、長沙市人大常委會一級巡視員王國海說。
人大代表、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盧慶國建議,針對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科研成本較高的特點,制定個性化政策內容,更好服務其在單個領域的科研長處,不斷支持企業發揮創新發展主體作用。
“為使減稅降費更好落實,使市場主體真正得到實惠,今年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,總規模從去年的8.3萬億元增加到今年近9.8萬億元,為多年來大增幅,有利于促進地方財政收支平衡,促進基層‘三保’工作更到位。”馮俏彬說。
就業民生財力保障更堅實
“保持適當支出強度,要重點支持科技攻關、生態環保、基本民生、區域重大戰略、現代農業和國家‘十四五’規劃重大項目,提高支出精準度。”人大代表、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說。
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得到有力保障。比如,強化就業優先導向,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17.58億元;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按照只增不減的原則安排1650億元。
民生相關投入繼續加大。比如,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,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一體化;延續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個人所得稅有關優惠政策;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低標準。
“今年我國財政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,可用財力明顯增加。新增的財力下沉基層,主要落實助企紓困、穩就業和保民生的政策,促進消費、擴大需求,充分體現出我國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信心和決心。”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。
“中央對地方加大轉移支付力度,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,促進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,有利于推進共同富裕。”政協委員、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校長劉長庚說。
在加大民生保障的同時,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。“堅持政府過緊日子,是為了百姓過好日子。減少以‘三公’經費為代表的政府運行支出,繼續壓減非重點、非剛性支出;同時積極擴大醫療衛生、教育、社會保障為代表的民生財力保障支出,將寶貴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、民生急需上。”潘越代表說。(記者 曾金華 賀浪莎 李華林)
轉自:經濟日報